苹果
别再心存侥幸!苹果产业优质优价已成定局
2018-04-05  浏览:120

从近年全国各产区的苹果产销情况看,今后优质优价已成定局,果农朋友在生产中应当正视存在的问题,看清发展的趋势,积极采取应对措施。

一、正视问题

目前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:

1.  品种单一,销售期集中,质量不高,市场销售压力大。

2.  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造成生产成本高,难以标准化。

3.  果园用工量大,机械化程度低,劳动力不足,加之目前主要是乔化栽培,面积大,管理成本高,经济效益低。

4.  果园农药和肥料使用量大,有机栽培面积极小,大量果品涌向低端市场,高端消费市场占比低。

5.  苹果园腐烂病和早期落叶病仍是当前最主要最严重的病害,缺乏系统控制技术,尤其是符合绿色、有机生产的系统控制技术。

6.  果面不干净,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,生产中缺乏代替套袋的产品。2017年春季的异常气候导致花腐病、霉心病和霜环病局部大发生,富士系苹果因幼果期低温普遍出现果面不净的问题(果锈、鸡爪纹、裂果、黑红斑点等),果实商品率明显低于往年,许多新型“不套袋技术”全面失败。

二、看清形势

我们认为,今后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如下:

1.  稳定面积,调整布局。苹果发展主流是向高海拔转移,淘汰低海拔产区,适当增加高海拔面积;虽然甘肃苹果面积比陕西少50%,但海拔高度均在1000m以上,发展优势明显。陕西苹果在海波1000m以上产区的面积与甘肃接近,在今后发展中延安应作为重点产区。

2.  省力省工,矮砧密植。省工省力化栽培是今后的发展方向,通过矮砧密植栽培、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管理等措施,可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,特别是大苗建园当年即可见花,来年亩产可达500—600kg,第3年亩产即可达到1000—1200kg。水肥条件好的地区,建议优先发展矮砧苹果园。陕西延安北部可发展短枝型品种,延安南部则可发展矮化自根砧大苗栽培。

3.  多元化、优化品种。增加早、中熟品种比例,满足市场对苹果的多样化消费需求。

4.  覆盖保墒,适度高产。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,年降水量500—600mm,抗旱栽培成为头等大事。实施果园行间生草,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,覆盖保墒(园艺布)和节水灌溉(滴灌、渗灌、微喷灌等)等田间管理措施的应用,不但能够蓄水保墒,提高肥料利用率,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地表水分蒸发,满足树体对水分的要求,提高果品质量,改善果品质量。

5.  安全生产,有机栽培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市场对有机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国外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有成功的范例,已经成为消费潮流。我国有机栽培面积很小,产量不大,所以生产有机苹果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。

三、积极应对

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,生产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。

1.  区域调整。减少低海拔区苹果面积,稳定和适度增加高海拔区苹果面积。我国是世界上苹果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,苹果栽培品种以晚熟富士系为主(占很大比例)。建议在优生区多发展中晚熟品种,在适生区发展早中熟品种,注意早中晚熟品种和加工品种的搭配,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近年苹果效益下滑,陕西一些适生区和非适生区开始产业结构调整,比如陕西大荔、礼泉、兴平、武功等产区一些生产者已经开始行动,挖掉苹果树,发展冬枣、葡萄、桃等其他果树。

2.  品种调整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果品市场开始多样化,目前上市的优良品种也不少,生产者可根据自身条件,增加稀有、着色浓或不套袋品种。

3.  技术调整。第一,在栽培模式上,由乔化栽培改为矮砧栽培,由传统的矮化中间砧改为矮化自根砧,砧木由M26改为M9T337,苗木选择上注意由普通苗改为无病毒苗。以陕西延安地区为例,北部由乔砧改为短枝型,南部由乔砧改为自根砧。第二,在土壤管理上,由地膜覆盖改为黑色地布覆盖,由施用化肥改为施用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。第三,在病虫害防治上,综合利用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,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,生产无公害、绿色苹果。

4.  经营模式调整。一是通过公司、合作社或协会、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进行连片生产,采用集约化栽培,机械化管理,团购生产资料,大幅降低生产成本;二是通过技术升级,矮砧栽培,水肥一体化管理,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先进管理技术,提质量,稳产量,保效益;三是通过标准化生产,可追溯管理创立品牌,统一销售,提高果品附加值。

作者:李丙智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;裴宏州,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村能源办公室;张立功,陕西西果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;王金山,陕西省洛川县农技中心。

本文转自:全国优秀农业期刊《西北园艺》第1期(有删节)

农产品供求信息免费发布
发表评论
0评